来源:雪球App,作者: 一只小老虎123,(https://xueqiu.com/3321583571/147222894)
家里的电饭煲该换了,买了一台大松电饭煲,今早到货。
格力家电旗下有三个品牌,格力,大松,晶弘。
格力是原始品牌;晶弘是格力渠道商建立,培育成熟之后纳入格力,没什么好说的。
让我感兴趣的是大松。 品牌2010年成立,成立初衷是当时“格力”的商标所有权在格力集团,格力小家电当时与格力空调完全独立运营。所以小家电市场多层出现“格力品牌”,因为产品质量不过关品质不可靠,多次被查出和曝光,从而拖累了格力空调的品牌信誉。基于此,格力电器成立了“珠海大松生活电器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落实到大松品牌的具体产品;
(1)电饭煲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也有空气净化器等,但存在感太小)
(2)格力的电饭煲品牌,除了大松,还有格力;
(3)格力的电饭煲里,大松品牌相对高端,格力品牌相对亲民;
几年前日本带货智能马桶盖和电饭煲,着实让格力“蹭”了一把热度。董总在各种场合高举名族制造大旗,在各种场合推荐格力(大松)电饭煲。直到今天网络上还在讨论电饭煲宣传是否有夸张成分的讨论。
从“消费者心智”的角度,也就是一提到某个产品,消费者头脑中会瞬间想到的品牌越少,越清晰,该产品的“消费者心智”就越强。比如说好的白酒,第一反应就是茅台;比如说好的空调,就是格力。但有些行业是不具备强“消费者心智”的,比如地板瓷砖等等。
那么提到好的电饭煲,消费者第一想到的是什么呢?日本电饭煲。甚至没有具体品牌。
第一波日本电饭煲带货火起来的时候,最夸张的一次,我一个同事帮国内朋友带了4个回来。买的时候都是5,60000日币(现在汇率1:15)一台,便宜的也要3,40000日本一台的。对于这部分人来说,就要买最好的,性价比基本不纳入考虑。我也问过日本人的朋友,绝大多数工薪家庭用的电饭煲都在10,000~15,000日元左右,贵的不超过20,000日元。那时候中国游客海外旅游买买买才刚刚开始,东京大的店里也鲜有中国店员,日本店员直接都看傻了。我周围的日本朋友也完全理解不了。他们的直观感受,就是:中国人太他妈有钱了!但他们忽略了中国人口的绝对基数,高端消费人均占比虽不高但绝对值对比日本,绝对不是一个小数;还有就是低基数导致增长的实在是太快了。
在电饭煲这个细分领域:
(1) 中国企业是没有所谓的龙头企业的;空白;格力试图通过热点话题,占据这个制高点;(2) 随着国内经济不断发展以及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高端产品市场份额和量会进一步提升;(3) 越高端的产品,为企业带来的利润越丰厚;(4) 厨房小家电有一定的相互带动性,比如电饭煲体验感非常好,下次买豆浆机或其他产品时,我会多留意这个品牌;
以高端电饭煲作为切入点,打入小家电领域;在恰当的时机(赴日购买电饭煲舆论的风口)强势宣传引发话题讨论,这点要给格力的营销点个赞!
--------------------------------------------------------------------------------------------------------------------
大松品牌名字本身,也引起了我的注意。 大松(TOSOT),中文英文乍看都有点像日本品牌。网上没有找到起这个名字的原因,不排除有打擦边球的嫌疑 O(∩_∩)O
插个题外话:前段翻《溢出》这本书时,讲到越南的两个例子,让我对品牌有了进一步理解。
(1) 摩托车。原本是日本品牌天下,后来中国品牌进入市场,靠低价和恶意竞争快速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但由于质量良莠不齐,引发的交通事故引起舆论广泛讨论。最终越南市场将 中国品牌=假冒伪劣低质量 划上等号,中国品牌彻底被赶出越南市场。也就是说,比中国还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消费者对于品牌意识也是非常重视的,而非一味考虑性价比。在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日系品牌占据的主导地位,尤其是在家电和汽车领域。除了进入市场早有先发优势等,产品力和口碑,也是不容小觑的。
(2) 洗衣机。提到了海尔收购了三洋品牌,在越南成功运营AQUA品牌的故事。绝大多数消费者都不知道AQUA其实是一家中国公司。
--------------------------------------------------------------------------------------------------------------------
说回正题,电饭煲是HI的,要下载格力APP+。可能是因为年龄段的原因,我对未来智能家电一体化一直没什么概念,线下体验店做得最好的可能是小米吧,之前逛了几次还买了东西,但对智能家电一体化没留下啥印象。直到下载完成,打开的那一刻!坦白的讲,格力APP+体验感一般(要是腾讯做的话估计体验感爆棚^_^),但打开之后翻看了几个页面,虚拟体验了几个电器的智能遥控,我突然感觉到,这就是未来的趋势。这种印象转变的很突然又很自然,就像34,5之前我虽然不少喝白酒但不喜欢喝白酒而由于工作原因又没少喝白酒;但34,5之后工作上基本不需要应酬喝酒但突然有一天突然想尝尝白酒的转变一样。直到这一刻我改变了之前一直对格力发展生活电器的看法。发展生活电器业务,不是空调走到了天花板而开展的多元化;而是为了适应下一个时代的竞争模式而必须大力发展的业务。一旦消费者改变了家电的使用模式,单品的竞争就会变为全方位立体式的竞争。没有大而强的品类做产品支撑,在竞争中很难走远。我看到格力的市场竞争策略是这样的:充分利用市场热点话题,试图将一个个单品像楔子一样尽可能深的打入到消费者的心智中,打造一个个“爆款”单品。这个“爆款”既有销量,也有舆论流量。“爆款”单品越多,消费者黏性越大、进入万物互联时代的门票攥的越牢,先发优势就越明显。然后凭借众多“爆款”单品的口碑和讨论流量,过硬的产品质量和丰富的产品性能,以点带面,带动其他周边家电产品的销售。
现在能看到的格力“爆款”产品有哪些呢?空调,电饭煲,空气净化器。不得不承认,董总在营销上,真是一把好手!但同时也要看到,营销策略的成功,和强大的产品研发能力和快速响应是密不可分的。(比如这次疫情爆发以来,动杀菌空气净化器脑筋的不仅格力一家公司,但为什么格力能最先发布量产产品投放市场呢?)
从这个角度来说,格力未来会直面和美的,海尔的竞争;反而和小米之间,我更认为是各自产品有效填补不同客户群体,互补和竞争是并存的。一些小家电企业,日子会越发艰难。
和美的海尔的竞争,无须赘述;
小米的综合C端体验比格力强,提起小米的“消费者心智”是高性价比;格力的“消费者心智”是好空调格力造,产品质量稳定可靠。中国市场太大了,消费层分层现象比任何一个市场都要明显,在家电万物互联时代到来的前几年,我猜测更多会看到格力和小米努力争取各自的客户群,顺便进一步抢夺家电产业中其他品类企业的市场份额。擦枪走火是难免的,但也是偶尔的。什么10个亿的赌约?两家企业的掌舵人把免费利用媒体做广告宣传玩的是如火纯情。从这个角度讲,我更期待高瓴资本的介入,能帮助格力在未来万物互联时代,无论是线上(董明珠的店,等等),还是线下(格力专卖店)更准确的把握消费者偏好的迁移、为消费者创造更好的消费体验。
细分品类小家电会越来越难。一个消费者整个APP里一半主要的、大件的家电都是A的;万物互联的使用习惯已经养成。难不成就因为B的某个小家电做得好,消费者就手动操作或用单独APP操作这个小家电?从当前家电企业市值,盈利能力,竞争优势,体量和研发费用支出来看,细分领域在万物互联时代逆袭白电龙头,几乎不可能。
最后,想聊一聊自己上一个帖子提出的疑问。为什么家电细分领域出现了不少持续5年ROE>20%的企业,他们的竞争优势是什么,未来是否可以持续?
由于本人从事化工行业,而非家电;回顾自己负责产品的发展和市场经验,一些思路对回答上述问题,有一定借鉴意义。
产品全世界产能不到10万吨,几家供应商都在国外,无本土品牌。最后一家的产能扩张距今已有超过30年了。也就是说,这个产品的产能已经有30+年没扩张了。(产能,不是实际产量!)每次谈价格,客户都抱怨说:你们产品那么赚钱卖那么贵,为啥不便宜?但抱怨归抱怨,该用还得用。由于这个产品的终端应用受宏观政策影响特别大,所以一直在供大于求和供过于求之间来回波动,没人能踩得准下一个转折点什么时候到来。所以我们和客户的关系相对平衡,彼此都会给自己留余地。时间拉长来看,总体几家供应商的利润都还不错。客户的问题引发了我的思考:是啊,为什么长期相对赚钱的行业(远高于化工行业平均利润)没有新玩家介入呢?我的分析是:(1)进入门槛相对较高。产品产能有盈亏平衡点,必须大于***吨年,否则肯定亏本;这个投资规模,大国企看不上,中小民营企业难以承受;(2)原料产业链长而脆弱。建成了工厂,也要能买到原料。这个产品从有期货价格的大宗化学品追溯下来,10几步的反应,每一步都是中间体,几乎没有任何应用。投产之后,原料从哪儿买?从第几级原料开始买?这都是不确定因素。(3)投产&认证周期长。产品投产需要3~5年;产品的末端应用很多是需要终端客户认证的(认证周期长,但一旦认证之后可保证长时间和较稳定的利润),在投产后未取得高利润高质量客户之前,靠低端应用量是否能支撑工厂的稼动率?这种情况预计持续多久?要累积亏多久,多少钱?一个投资周期的回报率是多少,是否能满足?现金流是否足以支撑?(4)受宏观经济影响大。好不容易上面1~3问题都解决了,突然国家一个政策,足以把企业带到沟里去。
回到家电行业,细分领域的规模对于白电龙头是否有投资价值(需要考虑白电龙头的当时机会成本),从生产采购品控到销售渠道等等的建设周期是多久,如何面对投资周期结束后市场的不确定性?和白电龙头自身产品销售是否有较好的协调作用?等等。
这些逻辑,随着5G的普及和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发生了变化。细分家电在未来消费模式中的位置,和在家电龙头企业整体战略拼图中的位置,也发生了变化。
或许,我们该用一个新的视角,重新审视整体家电行业的未来发展。
$格力电器(SZ000651)$